汉学||陈寅恪在长沙的从政经历
青年陈寅恪陈寅恪与长沙缘分不浅,曾有诗句“泪与湘江一起流”,透露悲欣交加的心情。1890年7月出生,到1900年离开,陈寅恪在长沙度过了巡抚公子的童年,也见证了湘省维新运动。但鲜为人知或者语焉不详的是,陈寅恪有一段在长沙从政的经历。▌省长公署交涉股长1916年
青年陈寅恪陈寅恪与长沙缘分不浅,曾有诗句“泪与湘江一起流”,透露悲欣交加的心情。1890年7月出生,到1900年离开,陈寅恪在长沙度过了巡抚公子的童年,也见证了湘省维新运动。但鲜为人知或者语焉不详的是,陈寅恪有一段在长沙从政的经历。▌省长公署交涉股长1916年
明治维新之后,大部分武士和原住民搬出东京,沉重的书籍成了迁徙的累赘;变法导致汉学式微,各地佛寺的善本古籍一时间沦为废纸。这些书籍小部分被收入了图书馆,绝大多数则流入古书市场,在不同国别的爱书人之间传递,成为文化交流的象征。
“道”,在中国古代思想及其与政治的关系演变中具有特殊的涵义和地位。儒家的“道学”产生并兴盛于宋代,它既是儒学复兴的表现,又是宋代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变迁的产物,宋人的政治理想更是寄于“道”中。如何进入宋人的思维世界、理解宋人之“道”并贯通中国古代思想和政治文
9月18日下午,学校召开2025年秋季学期工作部署会,校党委书记倪海东主持会议并提出工作要求,校长段鹏以“埋头苦干,砥砺奋进,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为题,回顾学校发展成绩,安排部署重点工作。
在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领域中,意大利汉学家德礼贤是一位重要人物,其出版于1938年的著作《利玛窦神父的中文世界地图》及其发表于1961年的文章《对利玛窦神父世界地图的最新发现与新研究(1938—1960)》具有广泛的影响,尤其是前者更被认为是该领域的丰碑之作。本
北京语言大学汉学与中国学学院(一带一路研究院)是国内唯一以汉学与中国学为特色的实体性教学科研并重型机构,为全球各个领域培养具有国际领导力的国际化汉学与中国学战略性人才。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由包括艾恺(美国)、骆格德(美国)、何莫邪(德国/丹麦)等海内外权威汉学家
9月6日,“中日文化交流与日本汉学研究专题学术研讨会”在暨南大学广州石牌校区开幕。本次会议旨在以学术为纽带,搭建中日文化交流桥梁,汇聚两国学界智慧,为以汉字文化圈为代表的东亚文明传承与发展注入新活力。
提起鲁迅与梅兰芳的历史夙怨公案,恐在读者中鲜有人知,尤其是当代年轻人更为陌生了。为此,首先必须让读者了解梅氏其人其事。再探究为何竟惹得鲁迅先生在百忙中多次撰文抨击他呢?
北京语言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是新中国创办的唯一以“语言”命名、以传播中国语言文化为主要使命的国际型大学,素有“小联合国”之称。建校至今,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中国语言文学、区域国别学、汉学与中国学、语言科学、外国语言文学为优势,以国际中文教育为
古籍、出土文献、考古与图像材料,以上所讲的这些都属于第一手材料,我们做研究的人还要了解二手材料,这就是现代人的研究成果。这一部分的量很大,但其中也有许多没有什么用的书,如果对于原始材料很熟悉,就容易看出一些文章和专著是否有水准。与此同时,还需要对今人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有关“汉学”与“中国学”的话题格外引人注目,已成热门。那么,冷静下来思考,究竟应当如何理解这一对概念呢?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笔者仅从学术史角度谈些看法。
汉学 中国学 学术史 sinology chinesestu 2025-08-08 16:00 6
金铉哲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法、语法教学、对外中文教学与教学策略、中韩对比语言学的研究,在延世大学任中文系教授、研究生院院长、中国研究院院长、孔子学院韩方院长,同时担任韩国中文教育研究会会长、韩国中语中文学会会长、韩国中国语教育学会顾问、韩国孔子学院联席会会长等多
什么?刚走了的那个许。我就知道了,我刚才说过了,这个人有问题。他是一个能够在国际上面拿汉学相关奖项的人。汉学是一个专门拿来进行分析的,分析中国的一套学说,你会误以为他跟你很亲近,但实际上注意了汉学研究,如果他不反华,他就不能够当汉学家。
什么?刚走了的那个许。我就知道了,我刚才说过了,这个人有问题。他是一个能够在国际上面拿汉学相关奖项的人。汉学是一个专门拿来进行分析的,分析中国的一套学说,你会误以为他跟你很亲近,但实际上注意了汉学研究,如果他不反华,他就不能够当汉学家。
“感动!”今日,王力宏发文悼念许倬云,称赞许倬云智慧无人能及。同时,他还透露许倬云去年获得了唐奖汉学奖,奖金高达约1,200万元人民币,毫不犹豫地将全部奖金捐出,设立了“许孙奖学金”,用来支持全球从事汉学博士研究的年轻学者。 周少看完许倬云老先生这事儿,还真挺
不同文明间的交流需要以自我认知为基础,跨文化交流首要就是交流者主体对自己文化的自信,从中国自身来说,文化自信应建立在破除西方中心主义、理性认识自身文明价值的基础上,倡导文明互鉴的多样文明下的文化认知与交流。
不同文明间的交流需要以自我认知为基础,跨文化交流首要就是交流者主体对自己文化的自信,从中国自身来说,文化自信应建立在破除西方中心主义、理性认识自身文明价值的基础上,倡导文明互鉴的多样文明下的文化认知与交流。
《中国研究文摘》由浙江大学敦和讲席教授、中西书院院长刘东发起并主编,世纪文景出品,旨在关注、摘编海外众多中国学研究领域高水平人文学术刊物的学术成果,现已推出第1辑。文章开头提到的几个问题,就来自《中国研究文摘》第1辑。
在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下,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日益凸显,“汉学与中国学”这一新兴本科专业也随之走进大众视野。对于那些对中国文化满怀热爱,又渴望接轨国际的高考生及其家长而言,这或许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专业选择,接下来为大家详细剖析。
该平台是国内首个以汉学为核心的学术期刊矩阵和数字资源平台,以“新汉学”“大汉学”为核心理念,由学界自主管理、合作共建,旨在促进世界汉学及中国研究成果交流,助力全球汉学繁荣。